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活动 >> 正文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浏览:[]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宗教信息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以及其他与互联网宗教信息相关的服务。

第三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第四条: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第五条: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进行监督管理,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有关行政管理工作。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会同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建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协调机制。

第二章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

第六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宗教教义教规、宗教知识、宗教文化、宗教活动等信息的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并具备下列条件:

申请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或者非法人组织,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内地居民;

有熟悉国家宗教政策法规和相关宗教知识的信息审核人员;

有健全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有与服务相匹配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申请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近 3 年内无犯罪记录、无违反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及其在境内成立的组织不得在境内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

第七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填报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申请人依法设立或者登记备案的材料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件;

宗教信息审核人员参加宗教政策法规和相关宗教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及具备审核能力的情况说明;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材料;

用于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场所、设施和资金情况说明;

申请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近 3 年内无犯罪记录和无违反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有关规定情况承诺书;

拟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栏目、功能设置和域名注册相关材料。
申请提供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平台服务的,还应当提交平台注册用户管理规章制度、用户协议范本、投诉举报处理机制等。用户协议范本涉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内容应当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申请表式样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
全国性宗教团体及其举办的宗教院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

第八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所使用的名称,除与申请人名称相同以外,不得使用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等名称,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

第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核发《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印制。申请人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后,还应当按照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在显著位置明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第十一条:申请人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后,发生影响许可条件重大事项的,应当报原发证机关审核批准;其他事项变更,应当向原发证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终止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 30 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三条:《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有效期 3 年。有效期届满后拟继续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 30 日前,向原发证机关重新提出申请。

第三章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第十四条:互联网宗教信息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利用宗教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宣扬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狂热的;

利用宗教妨碍国家司法、教育、婚姻、社会管理等制度实施的;

利用宗教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或者利用宗教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欺骗、胁迫取得财物的;

违背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

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内部以及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和睦相处的;

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损害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

从事违法宗教活动或者为违法宗教活动提供便利的;

诱导未成年人信教,或者组织、强迫未成年人参加宗教活动的;

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经销、发送宗教用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非法出版物的;

假冒宗教教职人员开展活动的;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五条: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寺观教堂,可以且仅限于通过其依法自建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等由宗教教职人员、宗教院校教师讲经讲道,阐释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引导信教公民爱国守法。参与讲经讲道的人员实行实名管理。

第十六条: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宗教院校,可以且仅限于通过其依法自建的专用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等开展面向宗教院校学生、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教育培训。专用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等对外须使用虚拟专用网络连接,并对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教,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发布讲经讲道内容或者转发、链接相关内容,不得在互联网上组织开展宗教活动,不得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直播或者录播拜佛、烧香、受戒、诵经、礼拜、弥撒、受洗等宗教仪式。

第十八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发展教徒。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以宗教名义开展募捐。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发起设立的慈善组织在互联网上开展慈善募捐,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相关规定。

第二十条:提供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平台服务的,应当与平台注册用户签订协议,核验注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第二十一条:未取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应当加强平台注册用户管理,不得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宗教信息发布服务。

第二十二条: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会同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或者吊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未在显著位置明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的;

转让、出租、出借《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的;

擅自变更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栏目、功能设置等的;

对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 1 万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

互联网宗教信息含有本办法第十四条禁止内容的;

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方式、内容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在互联网上从事违法宗教活动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互联网上以宗教名义开展募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网信部门、公安机关等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提供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平台服务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履行相关义务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会同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等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 1 万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在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宗教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以及其他宗教团体。

宗教院校,是指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设立的宗教院校。

寺观教堂,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登记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已经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 6 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下一条:《宗教事务条例》

关闭